English

澳门与中西文化融合

1999-07-09 来源:光明日报 彭顺生 我有话说

澳门自16世纪中叶开埠并迅速崛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与交汇之地后,凭借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有利地位,在积极主动地引进西方文化和输出中国文化的同时,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贯通,从而使“弹丸之地”的澳门成了中西文化共存共生的奇异之地,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看,澳门在融合中西宗教、语言、风俗、婚姻、建筑、音乐、绘画等方面,都作出过巨大贡献。

宗教属于文化的范畴。澳门作为西方天主教文化在中国境内的最初入口,中西文化首先在宗教领域展开。中西宗教在澳门的融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:一是各种宗教能在澳门和平相处。清雍正元年禁教前,在澳门,不仅西式教堂林立,如较为著名的有“圣母小堂”、“玛尔定堂”、“三巴寺”等,而且中国式寺庙也不少,如“妈祖庙”、“莲峰庙”、“普济禅院”、“观音堂”等,这些教堂与寺庙和平相处,井水不犯河水。二是加入天主教的澳门中国人逐年增多。由于西方传教士不懈地向澳门当地中国人传教,16世纪晚期便有数以千计的澳门人加入了天主教,17世纪末澳门人入教达到高潮,中国天主教徒人数有18500人之多。雍正禁教后,虽然澳门的中国天主教徒人数有所减少,但据《中国丛报》1834年11月统计的数字,1830年澳门仍有中国教徒6000多人。三是出现了西方传教士中化和澳门中国天主教徒西化的现象。如有“西方汉学鼻祖”之称的利玛窦于1582年抵澳后,习汉文,讲汉语,着汉装;入教的澳门中国天主教徒则取葡名,穿西服,做礼拜。四是出现了中西文化相辉映的教堂。1580年开始兴建的“三巴寺”,既充满了欧洲建筑风格和浓郁的西方宗教情调,又吸收了某些中国建筑文化传统,如现存“大三巴牌坊”上有中国文字刻成的箴言、中国石狮子和菊花。

在语言方面,中西语言融合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初露端倪。在澳门,葡语、粤语、英语及其他语言都可使用,且出现了葡、粤两种语言相互融合的现象,如出现了“广东葡语”。中西语言文字的交流,也伴随着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用书,如《华英字典》、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、《汉语百科词典》、《简易汉语教程》、《广东方言文选》等不断出版而加快了步伐,释删诗有“蕃童久住谙华语,婴母初丁学音”二句,可见中葡语言交流之普遍。今天,澳门人既讲粤语、普通话,也讲葡语、英语,故有人将澳门概括为“一二三四”:回归后是一国两制,三种货币(澳门元、人民币、港元均可在澳门使用),四种语言。

在风俗习惯方面,中西风俗在澳门相互影响,呈融合之势。据《澳门纪略》记载:入教的澳门人“渐染已深,语言习性,渐化为夷”,有的甚至变服饰和“打鬼辫”。在澳门,除不少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风俗习惯外,还有不少传教士按中国的风俗习惯生活,如《澳门纪略》下卷《澳蕃篇》卷首的《三巴寺僧图》上,画着一位西洋教士;头戴四方平定巾,身穿大袖衫,腰系织带,足履双脸鞋,完全是一副明代儒士的装束。实际上,耶稣会在澳门设立的教堂——三巴寺,寺内僧众从明到清,都一直保持着利玛窦着儒服儒冠、讲汉话、习汉文的传统。中西风俗在澳门相互影响、融合,也可从澳门人过中西节日中窥见一般。在澳门,人们既可过圣诞节,复活节等西式节日,也可过春节、中秋节、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。

在婚姻方面,澳门不少家庭的婚姻仪式中西并用,结婚时,新郎、新娘先穿唐装旗袍,拜天地祖先,敬父母长辈,然后再着西装和婚纱,到教堂行礼,接受神父的新婚祝福。这表明,中西文化的兼容已经融入人的行为模式之中。澳门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情形也非常普遍。据《澳门纪略》记载,澳门自明代以来,葡人“得一唐人为(婿),皆相贺。”而澳门的中国人,有的“娶鬼女而长子孙”。中西血统的混合,既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,也是中西文化深层交融的表现。中西居民互通婚姻的结果,造成了澳门数以万计的欧亚混血儿——而这在有“中西文化大融炉”之称的香港,也是罕见的。

此外,澳门这种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在建筑、音乐、绘画等方面都有所反映。西洋建筑传入中国,最初是从澳门开始的。据考查,西洋建筑刚一耸立在澳门的土地上,便开始呈现出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趋势,上面所提及的澳门三巴寺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就是例证。西洋音乐和绘画是通过宗教仪式而传入中国的。传入澳门的西洋乐器主要有风琴、铜弦琴和西洋军乐。清康熙年间关于西洋风琴的记载颇多,还出现了采用中国文学传统的描写方法来描述西洋风琴效果的《西洋风琴诗》,更有甚者,清朝副将郎亦傅巡边至澳门,在欣赏了洋教士演奏的西洋风琴后,归来仿制了一架在音色方面超过原器的风琴,打算进献朝廷。在澳门教堂出现不少西洋画的同时,18世纪末19世纪初,澳门也出现了诸如威廉·亚历山大、马生、约翰·韦伯、柏黎、孔夫顿、罗拔·义律、钱纳利、波塞尔等著名西方画家。这些画家用西洋技法描绘澳门风物,然后出口到西方,为中西文化交流写下了珍贵的篇章。

总之,西方文化自16世纪中叶在澳门与中国文化相碰,经过数世纪高密度社会空间互动后,共生共存,最终达到了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水乳交融”的地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